孫明煌畫作收藏庫

生涯路:一位畫家的心路歷程
與孫明煌先生一席談

出處:1989 年 12 月 15 日《諮商與輔導》第 48 期,第 47-48 頁

作者:劉念肯

原文附三張畫作照片

文/劉念肯

「人如其畫,畫如其人」,這是筆者對於孫明煌先生的第一印象,他的作品構圖縱有不同,却令人感到有無限心靈的空間,寬廣無比。促膝暢談,對於一位畫家的心路歷程,隱約可見,難道這不是生涯輔導的活生生的例子嗎!!

興趣要從小培養

孫先生非常慶幸他自己生逢其「境」,興趣才不致於被埋沒。從小,他喜歡繪畫遠甚於遊戲,父母對於他的稱讚與鼓勵,增長幼小心靈對於繪畫的喜愛與興趣。上學後,老師的啓蒙與指導,奠定了日後繪畫的基礎。景物的觀察、明暗的辨析、輪廓的剛柔,以及正確的藝術觀念,使他對於繪畫有更深一層的認識。尤其最難能可貴的是高中一年級時,學校雖然無油畫課,老師特別允許他繪油畫,這種關懷,激發他對繪畫的狂熱。畫,不斷的畫,他認爲這是進步的原動力。除了技巧上的歷練之外,孫先生特別強調做一位畫家,更需要從小就有一顆欣賞美好事物的心情。求學期間,他總是抽空去欣賞畫展,牆壁上的一幅好畫,每每使他感動不已,恨不得馬上趕回家提筆作畫,這種投入,使他更愛美術,畢業之後,選擇藝術之路,誠非偶然。

創作是天分加努力的成果

究竟藝術創作是靠天分抑或靠努力?孫先生認爲遺傳與環境可以影響天才,後天的努力更不可缺少。以他的現身說法,對於自然有一份關愛,專心去感受自然之美,去讚嘆造物之奧妙,要經常懷有一份自我期許,處世嚴謹,顧慮週到,力求完美,這種心態表現在繪畫上,對於畫面的處理就會非常謹慎,即使細節,也不馬虎,因此,每一幅畫都需要經過多次思考與斟酌,才能完成。

執著與信心是從事藝術創作者不可缺少的人格特質。「執著」使他三十多年來在繪畫生涯上勇往直前,從未間斷繪畫創作上的耕耘,且能樂此不疲;「信心」使他不斷在藝術作品上追尋自我、表現自我,樹立獨特的風格。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感情也是非常需要的。他認為藝術創作必須手能從心,畫家把自己的意象表現在畫布之前,必須先把自己溶入物象中,去體會它的生命,領悟其情感。藝術是情感的流露,畫家需要把自己的情感,恩怨與自然、人生相結合,再經由觀察、體驗、想像、選擇、組合之後才能有靈性的作品。因此,孫先生在畫中所表現的不是現實的表象世界,而是含蘊在表象世界背後的更深一層的心靈世界。既然作品是主觀多於客觀,是作者感情的流露,足以彌補人生與自然的缺陷,這種自我、人群、社會自然融爲一體的和諧呈現在作品上,令人感到一片寧靜,近乎禪境,妙極,美極!

法國麥田

求新求變才能發揮潛能

創作是一條漫長的路程,雖然受到時空的影響,却不應受到時空的束縛。因此,一位畫家的作品不僅反映他在某一個階段的心境,並且在縱的方面也應該交代他在追求完美的歷程。孫先生多年來淡泊名利,默默耕耘的作風,以及不斷求新求美,不放棄任何新的嘗試之態度,這種自我挑戰正是畫家自我成長的泉源。從早期大胆強烈的筆觸,到中期的奔放自如,以至於最近的寂靜淡雅,他的個展次數不多,但每次都能呈現作者努力的痕跡。這與時下若干畫匠為賣畫而畫的情形相比,更覺得格外珍貴。對他而言,繪畫的世界可以讓自己盡情揮灑,提昇自我,在有限的畫布繪出無限的空間,他的畫確能引起觀賞者的共鳴,勾起無限的遐思。

繪畫能豐富人的生命

儘管如此,藝術創作永遠是一條孤寂摸索的過程,需要有堅強的毅力和突破現狀的勇氣。許多畫家稍有名氣就裹足不前,不求創新,有些則任憑彩筆荒廢,遠離繪事。前者的藝術生涯停留在一個「點」上,狼藉虛名,後半段只能交出一張白卷;後者胸無大志,乏善可陳。

總之,一位畫家,除了本身執著於理想,勤奮於創作之外,倘能有一股強有力的支持,將可以無後顧之憂,專心於繪畫。孫先生本身謙和斯文,內歛工夫很深,而孫夫人的支持,更是功不可沒。他說:「在妻子和家人的全力支持之下,始能專注於作畫,由於生活在美的氣氛裡,更能去體會人生之美,生命之美,自然之美」;孫夫人的詮釋更有意義,她說:「他創作畫,畫却豐富了他的生命,也造就了他成熟穩健的性格」,伉儷情深,互相了解與支持,也許這是他藝術生涯最大的靠山吧!

*    *    *

一位畫家的心路歷程,對於從事教育工作者有太多的啓示,筆者相信,孫先生在藝術創作上的穩健與創新,將永遠持續下去,因為他已經深知藝術三昧的人生,追求自我的實現,樂在其中。

藝術家

眞正的藝術家,即使讓自己的妻子兒女挨餓,讓七十歲的高齡母親處理生活上的雜務,也只知埋首於自己的藝術世界裡。

蕭伯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