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貫瀟灑與澄明的畫路
《孫明煌油畫展》
1989 年個展的報導專文。原文附「鼻頭角之晨」與「巴黎塞納河」兩幅 10P 油畫照。作者精準描述孫明煌畫作三個階段的風格與手法改變。
出處:1989 年 9 月,《藝術家》,173 號,第 273 至 274 頁。
作者:淨覺
文/淨覺
國內實力派油畫的中堅輩中孫明煌是極少曝光的一位。他的作畫態度向來就是想得多,說得少,但是持續卅年繪畫生源,永遠不變的執著和孤寂,一路走了過來,我們猛然發現,他畫得更多。溫文的外在,奔騰的內在,投射出他內斂的修爲與熱情的畫面,孫明煌給人的第一印象,就有這種嵌鑲不起來的感覺。一副書生典型的拘謹談吐,手握彩筆馬上躍爲沙場勇士,別人看來兩種迥異性格的緊張關係,在孫明煌的新作上,已被安排得服服貼貼。
早期的孫明煌,曾經擷取盧奧和野獸派大膽强烈的筆觸,踏遍臺灣每一個角落,將炙熱太陽底下,耀眼炫目的古厝紅磚、老榕鮮綠,渲洩得如痴如狂,淋漓盡緻。其筆力的流暢雄渾,早有明日大家的氣勢。中期的孫明煌將油彩控制自如的奔放技巧,順勢推展向更開朗壯闊的俯瞰實景,鮮明亮麗,一氣呵成。尤其是當年在明生畫廊展出的一系列關島寫生的海景,水天一線,蔚藍與白波相映,渾然天成。
曾幾何時,以往最能代表孫明煌拿手的快速有力筆觸,和亞熱帶明艷的色彩,逐漸看不見了。而另一股溫厚、紮實的碎筆,匯聚成的大色塊覆滿畫面,山海朦朧,天地溶合,無限的空寂,無限的遐思。
三年前孫明煌去了一趟歐洲,回來之後,再度脱胎換骨,重新面對畫布時,悄悄地去掉太陽直射下的强烈反光,代之以較暖性的色調,出現層次穩定、彩度柔和的畫面。
此次,明生畫廊將舉辦一個月的「孫明煌畫展」,歐洲旅情帶回來繪畫心靈的全盤洗禮,孫明煌不斷地求新求變,變得更凝練、更精湛,但永遠不脫一貫的瀟灑與澄明,有幸飽覽孫明煌即將展出的新作之後,發現他的風景畫中,許多已經單純到只有天空與大地,或蒼穹與海洋的兩層對話,所有的地面突起物銳減,懂讓色彩柔和的吟唱出時序與自然的永恒節奏。
曾經踏遍千山萬水的孫明煌,這一次也提出數件東北海岸絕景的寫生,我們注意到「刷」的筆觸消失了,油彩竟是「推撞」出來的。推出壯闊波濤,推出海天相連,推出山脈,推出岬島。還有他喜歡尋找看來單調的,別人認爲沒有可畫的題材,居然可以從他色彩「推撞」的效果中,作敏銳的、精心的詮釋。
靜物的小品,應是此回展出中的特色。一般人畫靜物,通常採取桌面有一格外突顯的花瓶或什麼的,好讓畫面有主題,空間有雙化。但是孫明煌畫平日食用的果物,堆起幾個就開始寫生,沒有特別强調那一個,讓單調的水果,充滿小畫面,頗有物我合一的東方禪境。他畫靜物大概也像他畫裸女,感動的是水果造型或女體形姿的表情。孫明煌面對大自然澎湃的感性,在靜物的領域裏,得到了中和,一股內斂的工夫,正汨汨底溢了出來。
孫明煌本質上是樂觀的,天生具備遊山玩水的天性,在畫布上自由自在地揮灑,沒有痛苦、沒有夢,專注畫業用功又用心,與他在一起,實在不敢存有怠惰的藉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