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明煌淡泊名利
作品流露暢快俐落
出處:1988 年 6 月 25 日《自由時報》 作者:自由時報記者 鄭乃銘
文/鄭乃銘
孫明煌的油畫,筆力落拓,豪放明朗;與他的人實在無法聯想,他的身材瘦小,不好交際的個性,更使得外界對他作品熟知程度不高,但隱於畫作內的精神力道,却由不得人忽視。
現年五十一歲的他,畫油畫起碼有三十年歲月。從還未上學開始,信筆拈來;隨手塗鴉,早已佔據其生活的一部份。高中算是他繪畫的啓蒙期,素描、水彩是那個階段主要接觸的。畢業後,便嘗試著畫人體素描,流散的不覊筆觸,有著早期畫家常玉的人體畫,將人體也當作風景來描寫。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,張萬傳老師厚實的繪畫技巧,讓這位熱愛藝術的年輕人,有著不容抹淡的印象。除了創作技藝外,前輩畫家那種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,同時也植基在其心底,到現在依然深深影響到他。
在那些人體素描上,依稀能窺出孫明煌對藝術的看法。是那種强調線條走移,不講究所謂細膩表情;他要的人體本身表情,是藉著肢體語言,所呈現的那股拙樸風景。祇可惜,經由油彩轉移,流露的暢快俐落,倒反而沒有素描來 自然貼切,也難怪人體油畫作品,在所有作品比例中只佔極少比率了。
景的描繪,可說是孫明煌最熱衷的題材,也是創作歷程裡,最能看出風格變化的一環。
早期的作品,藍色調是舖設內容的基本色,大力揮灑的筆觸,粗獷中夾著幾絲柔情,感覺是壯闊强於內蘊。他自己覺得,這一階段的作品,畫面比較唐突,不調和,有種年少氣盛的渲洩慾,却沒有令人多耐心些聆賞的力量。
轉變的起因,在於他一年暑假到巴黎寫生,除了貪婪似地振筆描寫那裡景色外,美術館中的大師作品,散發的那種從不因時間所能淘汰的美感,也在啓廸他對畫面協調度的著重。
所以,當孫明煌展現近期作品時,畫面語言鮮明簡練,祛除一些不重要的枝節,作品令人的感覺,是乾淨,是空暢;是空間穿透性的廣垠無涯。
前景與後景的明度、程序,更加明顯、更為流利。加上暖色調、如金黃、咖啡色……等應用,倒反而在創作個性的顧慮下,也兼顧拉近欣賞者距離的生活契合度。
藝術創作,不容否認與年齡、經驗有相當程度關聯。孫明煌的創作歷程,說明了創作最美的年紀,是在五十歲以後。畢竟到了這時候,沉澱出的作品語言,是精緻、迷人的風華。像老朋友的感情,經得起時間,也最令人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