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躍九十年代的台灣畫家
孫明煌
出處:《台灣画》1993 年第 4 期「台灣畫守護神專輯」,第 67、68 頁。
〈活躍九十年代的台灣畫家輯〉作者不詳,全文收錄數位畫家,本頁僅節錄孫明煌的報導。
原文附 20F 油畫《悲情九份》(1992)照。文中提到孫明煌與蔣瑞坑一起喝酒,純屬作者的文學手法。孫明煌已多年滴酒不沾。
1960 年代初期,孫明煌在台北圓環達觀眼科樓上的畫室作人體畫,當時請林絲緞到畫室當模特兒,其中二幅作品曾參加 1961 年在新生報舉行的人體畫展。
人體與風景畫是孫明煌最喜歡而很有感覺的題材,他在人體畫上追求的層次,不只在表現人體的美,也在追求全畫面的故事性與敘事性,其中模特兒的姿態就顯得異常重要。
「姿勢可以表達韻律、美感,靜中帶動,再由背景、色彩引發出令人深思、感動的故事。」在技巧上,孫明煌認爲皮膚最難表現,西方畫家莫迪里阿尼(Modigliani)對皮膚的處理令他深深佩服。
風景畫與人物畫在技巧與情感上可以互通且互長功力,人物講究:型、比例、質感,風景講究:構圖、寬廣的視野,大自然間微妙的變化,再令孫明煌感動不已。石碇、淡水、九份等北部風景是畫家常去作畫的地方,但是五、六年前石碇舊橋拆了、淡水大樹下畫畫的所在也被推上機剷平,如今只剩最愛的儿份。
頭一次去九份是孫明煌高中畢業那一年,他坐三輪車到台北火車站搭火車到瑞芳,再由瑞芳轉公路局一頭顛簸到九份,扛著畫框、畫架在擁擠的車上,也許太興奮,下車時還勾到小姐的裙子……。這也是一次到畫家蔣瑞坑家,領教了他的熱情好客。
孫、蔣二人常相約在九份畫畫,在一個晴朗的日子,視線頗佳,蔣瑞坑興沖沖跑去買酒,還來不及回來,只見白雲自海面直撲過來,瞬息白茫茫一片,什麼也不見,「別畫了,我們乾一杯!」兩位畫家在九份,丟下畫筆猜拳。
深入九份的人,知道這個沒落山城的美,是在牆角、在小巷的轉彎處、在破垣間以各種姿態伸出的櫻花;孫明煌 1992 年完成的「悲情九份」,掌握了九份哀怨的美,這是畫家數十年出入九份印象的呈現。
近角度描寫九份,在衆多畫家的九份作品中是十分稀有的;九份的階梯、基隆山或九份看海……,都是初到九份的概括印象,「悲情九份」以處於錯綜複雜房舍中的一點描繪九份的生活,由歪斜的屋脊與圍牆稜線表現九份特有不規則的美感,路隨著山轉,房屋順勢而蓋,這種「自由發揮」隨興的九份概念,與一位創作者的心靈十分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