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念恩師──張萬傳
為 2008 年 3 月 15 日至 6 月 22 日的「張萬傳百歲紀念展」所撰紀念文。2008 年 4 月 3 日刊載於「雄獅美術部落格」。原文連結現已失效。
文/孫明煌
三月十六日下午三時,我依約在「張萬傳百歲紀念展」開幕前到達會場,現場已擠滿來賓,牆上貼有幾幅張老師自畫像的大型輸出海報,每幅筆觸蒼勁有力、流暢無比、逼真傳神,其中一幅使我注視不移,是一九三五年張老師年輕時的自畫像,與在會場致詞之偉三先生(張萬傳三子)的相貌一模一樣,啊!這是老師的自畫像,也是偉三先生的肖像畫!
「魚」是張老師喜愛的畫題之一,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,如老師自由自在的創作精神。他畫的魚蝦,多是來自師母所準備的食材,得等他完成畫作後,師母才能下廚。有一次拜訪他,坐定後看見眼前牆壁下的一幅「魚」,居然有一條條的抓痕,老師說:「那是前兩天被家裡的貓抓的。」可見他畫的魚栩栩如生,逼真到散發出陣陣的魚腥味來。
一九三七年,張老師、洪瑞麟,與陳德旺等人共組「Mouve 美術集團」起,陸續組「紀元美術會」,促成並參與「星期日畫家會」、「北北畫會」,在畫壇推展美術、貢獻力量,但卻始終婉拒擔任會長一職,一生身體力行終生在野的風範。
老師任教大同中學時,沒課時總是獨自繪畫、寫毛筆字,美術老師陳德旺、教務主任蔡蔭棠、理化老師邱水銓、黃清溪(雕塑家黃清埕弟弟)等,經常聚在「美術準備室」,也就是張老師的辦公室,談藝論畫,更促成了「星期日畫家會」的成立。
課間休息時間,總會好多好多的學生來到辦公室,圍著老師聊天,聽聽教誨,談笑之間,有如父子情、兄弟誼的快樂,在學校裡真是可貴的美麗畫面。老師擔任訓導主任時,有一回叫學生搬課桌椅,體諒學生的他,也加入搬運的行列。他上課時從不打罵、體罰學生,早在一九五○年封閉的年代,他就已經開始愛的教育,不威嚴、沒架子,深受學生們的愛戴。
我高中時受老師的精神感召,總是利用午休及課後時間在美術準備室畫木炭素描、油畫,題材爲石膏像、靜物、校門口瑠公圳兩旁的柳樹,蒙受老師不棄指導,自此五十年頭,三天兩頭帶著作品往老師家裡請教,同時難忘的是師母的熱忱歡迎,視我如己子。無論是室內或室外寫生,老師總是指出錯誤及不妥,並用手勢加強說明,但他絕對動口不動手,不為學生加圖改筆,要學生嚐試錯誤,自我改進,「下第一筆就決定畫作的好壞」。他的一句話,總是使人豁然開通。

大家都知道,小孩子是從遊戲中學習成長的,他的教學方式就是如此,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,越畫越想畫,充滿喜樂。上課享受美感,是他給我的教學指南;而他的一言一行、教學方式,還有與學生朋友的互動,都是我的活教材。身前老師任教大同中學、建國中學、延平中學、國立藝專、社會人士,桃李滿天下,我就是幸運者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