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明煌的彩色世界
1979 年首度個展時,《雄獅美術》所刊登出的專文報導。原文附五幅作品照。作者對孫明煌的創作特色具有十分敏銳的洞見。
出處:1979 年《雄獅美術》第 103 期,第 115 至 117 頁。
作者:陌塵
文/陌塵
九月五日至十五日,孫明煌將在中山北路明生畫廊展出油畫、水彩近作。從高中開始探索油彩的奧妙到今天四十二歲,孫明煌在抽象、半具象的嘗試和反省中,慢慢走出目前較爲穩定且充滿粗獷,感性線條的風格。
孫明煌初中和高中上的都是大同中學,美術老師正是老畫家張萬傳。這個機緣强化了他自小潛藏的對繪畫的興趣,並使他終於走上教畫、畫畫的路程。高一時,他迫不急待地沈浸在油畫的樂趣中。高三時到畫友洪玉純的畫室中畫人體素描,當時的模特兒是林絲殺。三十歲進藝專以前,孫明煌就在繪畫狂熱的驅使之下,從石膏、人體素描到油畫、水彩,辛苦地摸索了下來。一直保持聯絡,經常一起寫生畫畫的,還是那位啓蒙的老師張萬傳。
藝專時,孫明煌學的是國畫。比同學年齡都大的他,深知自己需要的是什麼。畫了許多年半抽象、厚重線條的油畫,孫明煌覺得應該瞭解一下國畫的特點,這便是選擇國畫組的原因。國畫組除了學習傳統用筆用墨之外,同樣要畫素描、要出外寫生,他比較油彩、水墨、水彩,試圖尋找相輔相成的地方。「國畫的線條,尤其轉筆和皴法對於水彩表達很有助益呢。」他說。
從學生時代到一年前,孫明煌的作品一直都有强烈的色彩和黑線條,無論畫房屋、天空、樹木、海水、陸地,他都儘量保持色彩的濃度和彩度,再配合上少數中間色和結實的黑線條,很能强調出「重量」的感覺。不過,由於使用黑色對比强烈,要使畫面穩定便格外需要仔細安排了。
孫明煌的油畫近作,仍然以風景爲多。不同於眼所見的自然的是經過畫家的減縮和强化,畫面上顯現出主觀的、個人的趣味來。譬如,一幅出自野柳寫生的風景,畫面的三分之二是海水,深沈的。乍看相當單純,細看却那般深邃無盡,彷彿流動不已。又如另一幅有樹、有路、有屋子的風景,他把水平線往下移,讓主題中央的樹和天空連成流動的弧形,彷彿孟克慣常表現的狂颷和熱情。最穩健也最多的還是淡水等地許多古拙房子的處理。類似張萬傳所擅長的斑駁牆壁,孫明煌以粗獷的線條、濃重的顏料表達出古屋的質感。不同的是,孫明煌的顏色感覺更爲奔放而强烈。
許多人在學畫之初,爲了顧及層層的空間關係,沒有能力使用色彩。等到了一個階段,調子的把握有相當的能力,却又不能放手使用色彩。無論如何,色彩必須具有穩定畫面造形的力量,否則徒然流於花巧華麗而已。
目前孫明煌的畫面,以把握大面的關係爲主,紅、藍、綠的極高彩度及流動的筆觸,充分顯出感性的眞實。至於如何更强化造形的層次而又同時兼具豐富的色彩,那或許是他再次躍進的考驗吧!